一旦兩個群體 " 退出 ",改革必然缺乏動力
【-中國商人】最近兩則新聞引人深思。一則是香港高校今年招收了多名內地高考尖子;另一則是關于所謂的“第三波移民潮”——越來越多中國的富有中產階級,通過技術或投資移民等方式,前往歐洲、北美等發達國家居住。前者屬于知識移民,后者屬于財富移民。換句話說,知識和財富從中國“退出”而進入了另一些國家。
1970年,當代政治經濟學家赫希曼(Albert O.Hirschman)發表了一部題為《退出、聲音和忠誠:回應公司、組織和國家的衰落》的著作。在這本著作中,赫希曼討論了公司、組織和國家是如何衰落及防止衰落的幾種途徑。根據他的研究,組織衰落的主要原因在于失去組織成員的“忠誠”,即如果組織成員“退出”了組織,那么組織必然衰落。如何保持組織成員的忠誠?有兩種途徑。一是組織為其成員提供滿意的服務,二是容許組織成員發出“聲音”,批評組織的不足,從而令組織改進其服務。但如果組織不能為其成員提供滿意的服務,或者在組織成員不滿的情況下不容許發出“聲音”,或者在組織成員發出“聲音”后服務依然得不到改善,那么組織成員就會選擇“退出”。一旦選擇了“退出”,那么組織的衰落將變得不可避免。
簡單地說,目前出現的知識和財富的“退出”潮反映出來的一個很重要的信號,就是人們對“聲音”機制的效用已經失去了信心,開始選擇“退出”機制,也就是日常人們所說的“用腳投票”。
最近幾年教育移民的發展表明,越來越多的高考尖子毫不猶豫地選擇“退出”中國高教體系,到海外尋找他們認為名副其實的高等教育。另外,這些年每年都有數萬人“退出”高考,即不參加高考。這兩方面的情形清楚表明人們對中國教育體系的高度失望。
對中國教育制度的不滿,這些年社會上的“聲音”不可說不大。但是,這些“聲音”顯然并沒有發生作用。每次改革總是被既得利益所操縱,成為他們追求私利的機會,從而惡化教育體系。在“聲音”不發生效用的情況下,人們很自然會作“退出”的選擇。
財富的“退出”也有幾乎同樣的背景。歷史上,移民的大多是社會的底層。但這一波移民的主體則是(上層)中產階級。而中產階級作“退出”的選擇,也同樣說明了這個群體對有關現存制度體系正在失去信任。
中產階級是改革開放的產物。這個群體的“退出”很難理解,因為中國是當今世界上少數幾個經濟發展強勁的國家。從發財致富的角度,他們沒有任何理由作“退出”的選擇。實際上,很多作了“退出”選擇的人仍然離不開中國。只不過是今天賺了錢,明天就存到海外。這表明他們對有關體制毫無信任感。
根據赫希曼的研究,如果人們選擇“退出”,那么結果就是“聲音”的消失,而“聲音”消失的結果,就是體制改革壓力的消失,這樣一個體制就會走上衰落的不歸路。簡單地說,隨著知識和財富的“退出”,中國的內部改革就會變得越來越困難。和其他社會一樣,知識和財富是中國社會最有能力發出“聲音”的兩個群體,一旦這兩個群體選擇“退出”,改革必然缺乏動力。

在線咨詢

快捷留言
- 請問我所在的地方有加盟商嗎?
- 我想了解加盟費用和細則。
- 留下郵箱,請將資料發給我謝謝!
- 我對加盟有興趣,請迅速聯系我!
- 我想了解貴品牌的加盟流程,請與我聯系!
- 請問投資所需要的費用有哪些!

-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