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鞋網-財務管理】在公司治理結構中,由于決策權和執行權的分離使得決策者和執行者權力和利益的分離,要達到協調制衡機制的有效運行,必須解決信息不對稱的機制問題。財務監控是提升內控制度執行力的重要手段,它與公司的財務目標高度統一,成為公司治理的核心之一,是公司治理的重要變量。因此,對國內財務監控有關研究成果進行梳理和總結,對公司加強公司治理力度提高抵御風險的能力具有借鑒意義。
(一)國內財務監控文獻回顧
我國財務理論界對財務監控領域的部分問題已經有所研究,諸如財務監控的基本理論、財務監控的模式、財務監控配置權等方面但研究都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目前看來這些取得的成果還很有限。應當說,這一研究現狀基本上客觀的反映了目前財務監控理論研究尚處于萌芽階段的現實狀況,財務監控權的配置、財務監控效率、財務監控的運行機制等方面的問題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對財務監控理論體系的研究也還處于初步形成和探索階段。另外,我國財務監控理論的發展受到自身企業的性質、管理制度及實務特點等因素的影響。我國在積極引進西方研究成果的同時,應該從多角度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
財務監控基本理論研究。吳聰玉(2005)指出,財務監控是企業為了保護其資產的安全完整,保證其經營活動符合國家法律、法規和內部規章制度的要求,提高經營管理效率,防止舞弊,控制風險等目的,在企業內部采取的一系列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制度和措施,是確保企業自身能夠持續經營和加強企業內部管理需要的業務監控。企業財務監控是涉及事前預測規劃、事中監督控制、事后歸納總結的全過程監控,具有基礎性、專業性和經常性的特點。監控主體是企業自身。林忠高等(2005)為財務監控做出定義,指出財務監控是委托人通過預算控制、責任控制、財務風險控制等以一系列手段,并以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和信息披露機制作為保障,在使代理人遵守財務法規、財務制度的前提下,挖掘潛力,融合委托人與代理人之間的目標,努力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的一種管理活動。齊飛(2005)對財務監控做出了如下定義,財務監控是在產權基礎之上,為確保企業整體目標的實現而實施的統一的財務政策與監管活動。
財務監控模式研究。李志國、張春雨(2009)利用實證分析對董事會對商業銀行財務質量的作用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董事長與CEO兩職合一的銀行可能發生銀行財務風險的概率較小;董事會獨立性對銀行財務質量變化有一定影響,但其檢驗的結果并不特別顯著;銀行的總資產規模、資產質量和財務杠桿對銀行未來一段時期的財務變化趨勢有顯著影響。
程新生(2002)通過研究公司治理結構的問題,指出公司治理監控模式分為單層監控模式和雙重監控模式。在單層監控模式中,董事會是公司治理的核心,由董事會對經營者進行監控。雙重監控模式是由董事會對經營者進行監控以及監事會對執行董事、經營者進行監控。
企業集團財務監控研究。于增彪等(2001)采用現場研究的方法,概括出了企業集團管理的資金預算管理整合模式和全面預算整合模式,并從技術、組織、行為和環境四個維度描述了集團公司預算管理系統的特征,從歷史與現狀、理論與實務等方面闡述了我國集團公司推行預算管理的重大意義。朱元午等(2004)主張,依據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尤其是耗散結構理論和博奔論的基本原理,在對傳統全面預算管理賦予新內容和加以改進的基礎上,分別從所有者與經營者角度設計以全面預算管理系統為主線的三維控制系統;趙增耀等(2002)從企業集團與單個企業公司治理的特殊性入手,在借鑒國際先進治理模式的基礎上,提出從內部治理和外部治理兩個方面對我國企業集團結構進行完善和規范。他指出了企業集團公司治理的基本特征,并運用組織結構理論,就集團總部對了公司的控制和協調進行了探討。柯榮浦(2004)從企業集團組織結構的設計原則出發,提出集團的組織結構是集團自身的戰略所決定的,而且是為集團戰略服務的,然后從企業集團的領導體制集團智力結構和經營體制集團管理兩個方面構造集團的組織體系。這些都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資料和啟示。
財務監控信息系統研究。傅元略(2003)的研究表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方面進展很快,但對國外先進的公司治理實務和財務監控技術的引進相對滯后,提出加深對財務監控理論和方法的研究,積極將網絡技術與先進的財務監控思想結合起來,創建適合我國企業參與全球化市場競爭的財務監控機制,并對適時財務監控機制的涵義、調控導向類型、類別和兩層級監控結構作了一些有益的探討。
張杰(2009)指出企業信息化的發展使財務監控的目標和對象發生了變化,對財務監控和人員產生了諸多影響,有必要構建信息化環境下的適時財務監控機制和建立基于價值流的財務監控系統。在信息化環境下,企業信息流的價值管理比交易的現金流管理更為重要。企業的財務監控不再單純關注本企業的財務活動,而要全面關注價值鏈中的各個企業之間的關聯關系,只有它們之間相互密切配合,才能達到有效的價值鏈管理,實現財務監控的目標。
(二)國內財務監控文獻評述
財務監控是財務管理的職能之一,財務管理是企業管理的一部分,是有關資金的獲得和有效使用的管理工作。國內的財務管理理論研究雖然起步較晚,對財務監控理論與實務的研究也正處于探索階段。從國內的研究現狀來看,對財務監控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兩方面:一是引進西方的內部控制和管理控制的研究成果;二是利用傳統的控制(含預算控制)模式進行研究。不足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沒有充分認識到財務監控中財務控制在企業財務尤其是在公司治理中的核心地位。現有論著大多將財務控制視為財務管理的一個普通環節,并將其與財務預測、財務規劃、財務決策等一并論述。財務控制的核心地位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其次,對財務監控的研究尚未形成一個結構嚴謹、內在聯系緊密的體系。國內有關財務監控研究的專著和文章,絕大多數都是論述財務監控的某一方面,尤其是某一財務監控手段或方式,而沒有從系統的高度進行研究,更沒有很好地與財務實踐相結合,轉化為現實的管理生產力。
再次,缺乏對特殊主體的研究。比如,商業銀行是我國金融體系的主體,其公司治理問題在2007 年美國爆發金融危機以來又受到重點關注。商業銀行的本質是金融企業,其公司治理能參考一般的公司治理理論和實踐。但同時,由于商業銀行自身有區別于工商企業的許多特殊性,使得其公司治理有很多特殊性。雖然目前對商業銀行公司治理的研究已經有所成就,但是專門針對公司治理中財務監控問題的研究尚少,正處于起步階段。
最后,部分研究內容仍需深入和完善。比如,如何理順董事會、監事會、審計委員會、內部審計的關系,使四者各司其職、各盡所能;如何建立模型對財務監控進行量化分析;如何加強對于公司財務人員、資金的管理;如何適應經理人員與普通員工的不同需求以制定激勵措施,激發其積極性等。(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