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鞋網-財務管理】美聯儲主席伯南克近日剛透露逐步退出量化寬松政策的意思,全球新興市場就遭遇了沖擊,泰國、菲律賓、印尼等股市一度暴跌,中國A股亦是如此,且國內銀行間市場流動性突然緊張,隔夜拆借利率暴漲。這被市場認為可能會重演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一幕。
美國金融政策的波動對全球資本流動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力,很多時候會沖擊那些經濟脆弱的國家。想要解釋這一現象,要從布雷頓森林體系說起。
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美國輸出通脹后,順差國仍然可以通過兌換黃金的方法迫使美國緊縮。當尼克松總統宣布美元與黃金脫鉤后,在后布雷頓森林體系時代,失去黃金兌換約束的美國,可以不受限制地利用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保證國內平衡,讓外部承擔這一失衡調節的壓力。
美國長期通過經常項目逆差輸出美元,然后通過輸出金融資產收回美元,導致了美國制造業外移(去工業化)和經濟的虛擬化。
美國經濟的虛擬化與美元支柱的虛擬化,導致美元流往境外的速度加快,規模也越來越大,這些資金要在全球尋找投機或投資機會,在各國間大規模流動,容易造成全球金融體系的動蕩。
而最終影響其流向的是美聯儲的貨幣政策,比如21世紀初幾年,美聯儲為了應對新經濟泡沫破滅和9·11沖擊,長時間保持很低的利率,刺激了本國消費的同時,也推動產業資本向中國等新興市場國家流動,成為中國崛起一個重要因素。
美聯儲的這種政策波動看是發展中國家能夠獲取廉價資本的機會,但是,更多的發展中國家是以出口導向來獲取資本,而他們高度依賴美國市場, 因此擁有了“貨幣原罪”,即如果這些國家經常項目長期逆差,就要靠借外債來彌補,這會導致其貨幣不斷貶值;但是,如果這些國家持續的經常項目順差,就會不斷積累外匯儲備,本幣承受升值壓力并吸引更多投機資本流入,使得國內流動性過剩,容易發生資產泡沫和通脹。
因此,美國需求的大幅波動也對這些國家產生不利影響。比如2008年,當美國陷入危機時,美國需求大幅減少以及資本大規模回流,給中國經濟造成嚴重打擊,出口突然下滑,資本開始外流。
現在,美聯儲結束量化寬松政策的信號導致的資本風險偏好降低,尤其是新興市場國家增長放緩,美元資產可能重新吸引大規模資本的回流。
這似乎要重演1997年的那一幕,美元對日本與德國馬克大幅升值后,出口導向的東南亞地區國家因本幣與美元掛鉤而遭到沖擊,經常項目惡化,資本外流,各國的外匯儲備不足以支付外債,導致貨幣暴跌,引發危機。
由于中國目前擁有高達3萬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以及實行資本項目管制,因此,一種主流觀點認為,當下中國不會重蹈東南亞國家的覆轍。
但是這種觀點沒有考慮到國內債務與資產價格過高的問題。鑒于中國制造成本提高沖擊出口,依賴投資的增長也在放緩,人民幣貶值預期加強刺激資本流出,會壓低資產價格并抬高利率,讓無處不在的債務更加危險。
因此,中國央行似乎有意維持人民幣匯率強勢,防止資本外流造成沖擊。比如去年中國出現罕見的大規模資本外流,人民幣貶值預期非常強烈,也不具有強勢的基礎,但央行通過不斷抬高人民幣中間價,維持人民幣匯率的強勢。這種為套利活動提供風險擔保的做法,在今年吸引了更多跨境套利資本的流入。
但是,人民幣跟隨美元強勢而強勢的同時,日元卻大幅貶值,兩面夾擊中國的出口。中國制造業成本不斷提高,匯率堅挺,相關國家貨幣貶值,大大地沖擊了中國出口。這會造成經常項目收入惡化,讓人民幣強勢失去基礎,反而會刺激并為資本外逃提供安全通道。因此,維持人民幣強勢是一種吃興奮劑的行為。
面對不可避免的資本外流,中國政府應該嚴格控制地方政府的債務,主動緊縮以去除經濟中過高的杠桿,這需要承受一定的經濟增速放緩,這需要勇氣和決心。
與此同時,推進制度改革,為中國民間資本提供繼續生長的空間和希望,畢竟,外流資本的主力不是什么熱錢,而是國內民間資本。(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