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鞋網-人力資源】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中的第一個關鍵詞是“國家治理”,對應我們民營企業就是公司治理,我們民營企業也到了該完善或創新公司治理的時候了。
我國民營企業大多是一個人或者一個家族的企業,產權結構單一、封閉,直接導致了其決策的封閉和武斷,并且人們有一個通病,那就是一旦掌握了權力,就不肯輕易放手。于是又出現了這樣的情況:總是在平日里忽視保養,得病之后才開始尋醫問藥。前段時間有兩位老板找我,希望我能擔任他們企業的獨立董事。一位是因為臥病在床,擔心企業不能持續,要把企業交給董事會,這樣他會放心;一位是因為總經理對未來沒有安全感要離職,我建議他成立董事會并給總經理股份期權,算是平穩過渡過來。
其實我們本來可以不那么被動,如果提前做好準備,在創業的時候就注重搭建起科學的治理結構,適當放權,就不會有問題,即便有問題也會很坦然就處理掉。
早放手,早受益
民營企業治理首先要從完善治理結構入手,從決策權開放或決策權和產權一起開放開始。一方面,早開始治理才有可能早健全,因為一個公司治理結構的完善通常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一般需要3?5年,更長可能需要10?20年,一個國家的治理也是如此。另一方面,即便是你現在不舍得開放產權即對員工實施股權激勵,將來你現在的公司還是你個人或者家族擁有全部或絕大部分產權的概率也很小,一是因為遺產稅,兩代之后大概資產的70%左右都要用來繳稅了,這還沒算房產稅等,所以現在有“富不過二”之說;二是目前二代能接班或愿意接班的概率也不過20%,所以未來你的企業80%的概率還是要交給外人打理,那么如果沒有提前做好充分準備,將會出現內部實際控制人掌控的局面,也就是說你的企業真的就不是你的企業了。
決策權開放
如果從決策權開放,就要成立真正的董事會,讓經理人或引進外部董事參與決策。如果公司股東比較多,可以先成立股東會,然后再選出董事成立董事會,最好能有一名員工董事,也讓員工看到希望;如果是一個人或兩個人的公司,沒有那么多股東,可以成立橄欖型的治理結構,讓股東都擔任董事,然后再由大股東提名2?3名非股東董事,如員工董事或者獨立董事等。
這種決策權開放、產權封閉的模式,做到極致就是徹底開放決策權即完全退出決策層,創始人或其家族只擔任監事席位。民營企業在為了確保二代不愿意或者不能接班時,企業還能健康、持續地延續下去的時候可以選擇這種模式。這種模式比較典型的例子是河北大午集團的私企“立憲”制和香港李錦記集團的“家族委員會”,這些治理結構的創新對我們都很有借鑒意義。
產權開放福利多
如果產權開放,就是給員工股份或實施股權激勵,這樣就會迫使你為了減少矛盾,不得不成立董事會,從而做到決策權上的開放,最終達到規范治理的目的。
這種從產權上開放的模式好處很多,比如可以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讓每個員工都意識到是在給自己工作,不然無論你如何激勵,都不能解決員工憑什么給你干的問題。從產權上開放,也是在考量一個老板的胸懷,做老板的不能光想著企業掙了錢就是自己的,不愿和別人分錢,也要想到企業做好的、做長久的是少數,活不下來、做死的是多數,據統計,目前80%的企業活不過10年。如果能把股份分給大家,那么當企業有難時,就會有更多的人幫你承擔,從而可以保全企業甚至東山再起。
不怕慢,就怕錯
有了股東會和董事會,然后再成立監事會和總經理班子,這樣,一家民營企業的治理結構也就健全了。這種結構對民營企業來說雖然不是最好的結構,但卻是最安全的結構,對于達到一定規模的企業來說,不是怕慢而是怕錯,美的老板何享健也說寧愿走慢兩步也不走錯一步。所以達到一定規模的企業更應該關注企業治理的完善與創新,如果你的企業年銷售額到了5000萬元,建議你把30%的精力放在治理上,如果到了1個億建議你把60%的精力放在治理上,如果達到10個億,最好把80%的精力放在治理上。
民營企業如何穩健、持續生存是一個大問題,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企業治理結構的完善與創新。而治理結構能完善、創新到什么程度,取決于老板的胸懷和魄力、老板想放權多少。雙手緊握最多是一捧,張開雙臂擁抱的是世界。山東鼎好餐飲的老板韓震董事長聽我講公司治理的課程,僅僅聽了半天,他就說他明白了,我問他怎么明白的,他說“找你啊”!結果第二天他就把合同拿來了。現在鼎好餐飲已經成立了董事會,并實施了第一期股權激勵計劃,成為山東省率先實施股權激勵的餐飲企業。所以說不怕知道的晚,就怕不發展!當然更重要的還是要借助科學的方法,結合自身的特點和需要,才能找到適合自己企業的模式,讓我們的企業走得更遠更久。(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