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鞋網-財務管理】 1、新制度經濟學的假設。
第一,稀缺性假設。由于稀缺性假設是一切經濟學的基本假設,新制度經濟學也不例外。
第二,新經濟人假設。一是新經濟人和經濟人一樣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但新經濟人的個人利益呈現多樣化,經濟利益并不是新經濟人唯一選擇;二是新經濟人是有限理性的。這是因為人自身理性能力的限制,導致個人在接受、儲存、檢索、傳遞和處理信息能力的水平和儲量上受到的限制;三是新經濟人更是機會主義者,這是因為他在追求效用最大化過程中,行為受到多方面的約束;這些約束主要來自人類自身認識能力的有限性,環境的不確定性和復雜性,信息的不完全性和不對稱性,以及法律、規章、價值信念、倫理規范、道德觀念、風俗習慣和意識形態等等,它們使人的行為成本得以改變,造成機會主義選擇。
第三,不完全競爭市場假設。相對完全競爭,不完全競爭是客觀存在的。不確定性、小數目談判條件、資產的專用性、可交易數量的有限及交易地理位置的局限是導致市場壟斷或不完全競爭的不同因素。
相對于新古典經濟學,新制度經濟學還有信息不完全、不對稱假設,交易費用大于零假設,不確定性和復雜性假設,外部效應普通存在假設等。
2、假設下的企業理論。
新制度經濟學認為,企業是將資源組織起來,有效地從事某種經營活動的載體,是一個資源配置的場所;同時,企業是一系列契約的組合,企業的形成是用“一個契約代替一系列契約”。科斯認為企業和市場是資源配置的兩種可以互相替代的手段。在市場上,資源配置由非人格化的價格來調節,也就是說,產品流量與資金流量依靠亞當•斯密所謂的“看不見的手”來協調。在企業內,資源配置則通過權威關系來完成,也就是說,依靠企業內部行政力量這只“看得見的手”來配置企業內部的資源。此時,企業家的作用可使企業內部的組織管理成本低于市場交易成本,市場交易中眾多的短期契約為企業內的數量較少的長期契約所取代;因而,企業的根本特征在于它是作為價格機制的替代物出現的。
3、企業理論下的新財務理論
3.1新財務理論的假設。在新制度經濟學支持下,財務理論的假設也應該是:第一,稀缺性假設。資源的有限性和需求的無限性是企業一對永恒矛盾,企業就是從這一對永恒矛盾中尋找資源的利用效率提升和需求的平衡。財務管理的許多行為,諸如:利潤管理、融資管理、投資管理、預算管理、稅收籌劃、利益相關者責任審計的產生等,都不是企業臆想的,而是解決一對基本矛盾的必然行為。第二,有限理性假設。有限性是客觀存在的,市場經濟的不成熟,制度的缺陷和有限理性的結合,更加降低企業資源配置效率和風險產生,此時,控制和協同是承受和解決有限理性的有效手段,因此,財務治理、母子公司、財務控制,企業風險控制運用而生。第三,市場相對有效假設。無論是要素市場,還是宏觀政策市場,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隨著利益主體地位逐步獨立,市場總是有效的,也是相對的。同時,由于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讓權力成為資源配置的主角,也會造成市場是無效的,當然也是相對的,市場的相對有效性增加企業不確定性和風險,導致資源配置異化,財務管理活動隨之變化。
3.2新財務理論的一般模型。新財務理論必須建立規范的一般模型。先讓我們展開邏輯分析:
第一,企業資源配置過程的二重性。企業配置的資源不僅指自然資源,而且指“各種自然因素及其他成分組成的各種經濟自然環境以及人類社會形成并不斷增長的人口、勞動力、知識、技術、文化、管理等,凡是能進一步有利于經濟生產和使用價值提高的都是資源。(宗寒,1994)”。由于資源本身固有的特性,導致“企業是物質性資源和非物質性資源的復合體(遲克蓮,2000);由此可見,企業資源配置過程分為物質過程和非物質過程。對于企業資源配置的物質過程,其表現為采購交易、生產交易、銷售交易和研發交易等四大交易循環;所以,我們可以把企業資源配置的物質過程稱之為經營活動。對于企業資源配置的非物質過程,其表現為現金,信息;也就是說,現金和信息記錄資源配置過程;當然,還有約束現金和信息的、讓人理解又看不見的東西。我們可以把企業資源配置的非物質過程稱之為財務活動。
第二,財務是現金的函數。在財務活動,財務顯然是現金的函數,這也是主流財務理論核心思想。其實,現金是一個非常特殊的資源,其特殊性來自于現金的職能,即交換媒介、價值標準、價值儲藏、延期支付或未來支付標準等。我們從現金的特殊性理解這對函數關系。
二、現金又是資源計量工具之一,即在資源體系中,現金作為資源的同時,還要承擔計量或模擬計量各類資源,以便計算資源量的大小。三、現金運動的確反映了投資者行為、債權人行為、經營者行為、員工行為、政府行為等,但僅是淺表層的反映,伴隨現金運動形成的權力、責任、利益關系無法用現金本身解釋,必須另辟溪徑。
第三,財務是信息的函數。在財務活動中,信息無時不在表達與現金有關或無關的內容,其也應該是財務的內容。所謂信息是指經過加工處理后對用戶有意義的或者有用的數據,而數據是用來表示組織中所發生的事件或周圍物理環境的原始事實統一,其具有可利用性、價值性、共享性、歷史積累性、時效性和多次再生性特征。其實,信息也是一個非常特殊的資源,我們也從特殊性理解財務和信息的函數關系。一、信息本身就是最重要資源之一,見圖2就可以看出。二,信息也是資源計量的工具之一,物質資源可以用現金計量,非物質資源中可計量部分,有的用現金模擬計量,有的用信息計量;非物質資源中不可計量部分只能用信息計量。雖然現金和信息都是資源計量工具之一,但信息對資源的計量更為廣泛。三、信息還反映經營活動關系,尤其是會計信息。(薛云奎,2005)
其實,會計信息的存在不僅僅是為了向在兩權分離條件下的所有者報告信息,更為重要的是會計信息本身作為管理信息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一切經濟活動的主體所必需的。視野咨詢(官網)認為以資產負債表為歷史和邏輯起點的會計信息體系,既能使會計信息按照其內在的規律得以延伸,又能與其他各類信息有機銜接,形成一個完整的企業信息體系。這個體系不僅使會計信息體系更加完整,并能滿足決策的需要,而且能夠使企業信息體系全面整合。由此可以看出,會計活動是財務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且以會計信息為延伸的企業信息整合都要納入財務管理范圍。但是,信息也僅僅是反映淺表層的經營活動關系,其中深刻的權力、責任、利益關系也無法體現。
第四,財務也應該是契約的函數。在分析財務作為現金、信息函數的時候,我們看到現金、信息既是資源,也是資源計量工具,其反映現金和信息背后的關系并不充分、清晰,充其量是計量的延伸。如何清晰地理解現金和信息背后的權力、責任、利益關系,應該引入契約概念。
契約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當事人之間,在自由平等、意志自立的前提下,為改進各自經濟狀況或經濟預期所達成的,關于經濟權利流轉的協議或約定,其原則是平等、自由、互利、誠信(雷光勇,2004)。從新制度經濟學的企業理論來看,交易成本理論著眼于企業與市場的關系;代理理論著眼于企業內部組織結構及企業成員之間的代理關系。這兩種理論的共同點都是強調企業的契約性、契約的不完備性及由此導致所有權的重要性(張維迎,1999)。依據現代企業代理理論,企業的契約的主要可分為信貸契約、補償契約和其他契約三類。信貸契約是指企業所有者、管理者與銀行及債券持有者之間的合同;補償契約是指管理者與所有者之間,以及管理者與員工之間的合同。其他契約包括管理者與第三方的合同,如合伙人、供應商、消費者等。
企業的契約解釋了現金背后的關系,F金的運動是由一組契約做保證的,這組契約約束權利流轉關系,約束各利益主體對企業資源的“掠奪”,促進契約各方合理預期的實現。具體表現在:一、企業是一個開放式的現金契約組合,組合中成員就是向企業提供各種資源的利益相關者。利益相關者之所以愿意給企業提供有形的和無形的資源支持,是因為他們相信通過企業的有效運作,能夠產生合作盈余,即實現組合價值大于其所有成員獨立行動的收益之和。二、現金契約把各個分散的子系統集合成一個整體,通過協調各個環節的量度,使各個子系統合理地組合起來對企業總體目標發揮作用,并形成財務控制系統的有機整體。三、現金契約與客觀世界的其他系統一樣具有自組織功能,它在明確各利益主體權力和責任的基礎上,均衡利益相關者的經濟利益,最大限度地減少或化解彼此間的利益沖突,使各個利益主體以總體目標為軸心聯結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加強彼此間的協調和融洽,增加凝聚力,減少離散性,使他們在各自相對穩定的位置上積極發揮作用。(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