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與中央的博弈在緊縮政策中加劇
【-中國商人】今年以來,中國持續的宏觀調控使得各級地方政府的經濟運作受到嚴重影響。這種沖擊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房地產調控嚴重影響了土地財政。近年來,國內各地最擅長、最熱衷推動的經濟活動就是搞房地產,核心則是土地財政。但嚴厲的房地產調控直接打擊了土地財政。以北京為例,北京市房地產交易管理網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北京期房、現房及二手房合計住宅總簽約僅為91955套,總成交量環比之前6個月下調了46.5%,同比跌幅更是達到了58.8%。交易量下降的結果就是相關稅收下滑。北京市財政局局長楊曉超7月時曾披露,上半年北京市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累計完成1654億,同比增長27.9%,但上半年北京市土地收入完成688.9億,同比下降17.8%。雖然房地產業仍是北京市主要收入來源,但相關稅種呈下行走勢,支撐作用減弱,如房地產營業稅快速下滑,同比增速由年初的41.5%降至上半年的5.5%。在許多一、二線城市,土地財政“受損”的情況與北京大同小異。
二是地方融資平臺融資受到整頓。近兩年來,地方融資平臺貸款一直受到打擊。中國央行數據稱,截至2010年,地方融資平臺貸款總量超過10萬億,去年增速近20%。由于擔心地方融資平臺貸款產生大量壞賬,一度引發了國內外市場對中國銀行業風險的高度關注。監管部門一輪嚴過一輪的審查和整頓措施,已使得地方融資平臺貸款這一有效的融資渠道被堵塞。
三是與經濟轉型相關的結構調整和節能降耗行動。結構調整與節能降耗這些過去的“軟約束”措施,在近兩年也逐步硬了起來。據安邦研究人員的調研,節能降耗指標由于與官員的“烏紗帽”掛鉤,尤其是在目前的投資審批過程中已成為前置性的指標,很多職能部門卡得很嚴,這對很多地方的投資項目產生了很大的殺傷力。
四是緊縮貨幣的政策。今年以來,宏觀政策的基調是“積極財政政策+穩健貨幣政策”,但大家都知道,貨幣政策的實際執行是緊縮。有不少地方官員抱怨,過去兩年中央推動“四萬億”刺激政策,地方政府響應中央政策,紛紛鋪攤子、上項目,現在很多項目搞到一半或者剛起了個頭,又要降低投資增速、搞緊縮,如果后續資金跟不上來,誰來收拾這些爛攤子?
安邦高級研究員賀軍在調研中了解到,這幾個方面的形勢變化,已經讓一些地方政府在發展中感到了明顯的約束,而且抱怨在增加。尤其是一些過去發展較慢的地方官員抱怨:我們過去發展較落后、起步晚、基數低,現在剛剛起步就遇到調控,宏觀政策能不能不搞“一刀切”?緊縮貨幣可不可以體現區域差別化?
我們在調研中發現,目前,綜合性的緊縮環境與地方發展的沖突,已經在一些增長雄心較大的地方引發了官員們的不滿。比如在某城市近兩年上了不少大項目,已在各大銀行有大量的融資,但今年以來受緊縮信貸政策影響,各大銀行在當地的信貸額度都很有限,不愿貸款,怎么辦?該市主要官員把主要銀行當地負責人召集起來開會,質問銀行:“政府現在并沒有貸款違約,仍在正常付息,為什么要限制后續貸款?”該官員擲下一句話:“只要政府沒有違約的項目,希望銀行繼續提供貸款,否則此前的貸款就算是贊助!”
在賀軍看來,這句話雖然有戲言的成分,但不可否認的是,地方官員的不滿在增加。中央從全國一盤棋、從“十二五”來看,考慮的重點是轉型和調整;地方從局部、從本地利益來看,看重的首先是增長和發展。必須承認,這種沖突正在迅速地升溫。從中央宏觀層面,不能不提防這樣一種可能:當地方被逼急了的時候,會把目前正在建的大項目當作“爛攤子”扔給中央,以求政策的放松——反正幾十億、幾百億已經投進去了,國有銀行有大量的貸款也已經進來,是變成爛賬還是變成資產,中央看著辦吧?
- 上一篇:中國老齡化之下的產業發展機會
- 下一篇:耐克CEO離任,中國品牌能得到什么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