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經驗球鞋藏家對話:“炒鞋”兇猛 “鐮刀”來襲
坊間曾說,“70后炒房,80后炒股,90后炒幣,00后炒鞋。”“球鞋一面墻,堪比一套房。”
據報道, 2019年8月19日,26款熱門球鞋單日成交總額突破4.5億元,超過同日新三板9431家公司成交量。最近,一股打著支持國貨名號的“炒鞋潮”備受關注:、李寧、回力等國內品牌球鞋價格水漲船高,在知名球鞋交易平臺得物APP上,一雙市場參考售價1499元的“韋德之道4”明星限量款球鞋被炒至48889元。被媒體曝光后,得物平臺官方回應“系賣家單方面標價”,已將多款價格嚴重偏離市場參考價的球鞋暫時下架。
主持人李程(上左),經濟之聲觀察員、《遠見》欄目制作人思遠(上右),經濟之聲觀察員梁婧(下左),20年經驗資深球鞋收藏者張亮(下右)
國潮球鞋 突如其來的“火箭行情”
李程:“炒鞋”是這兩年媒體反復提到,甚至批評的現象。之所以這次“破圈”關注,是因為“坐火箭”的主角從海外品牌變成了國產品牌。因為大家對國潮的印象應該是“主打性價比”“物美價廉”,這波“火箭行情”是“突發情況”,還是一直存在?是個案,還是普遍現象?
思遠:“以前是沒錢穿李寧,現在是沒錢穿李寧”。相比炒石頭、炒玉、炒股票,一說“炒鞋”,輿論呈現出“家長式”焦慮,為什么?一是玩鞋和“炒鞋”的年輕人居多。二是每次“炒鞋潮”,價格背離確實比較嚴重。
張亮:球鞋市場發展至今,球鞋在很多地方被定義為體育類收藏品,所以才有“炒”的價值。這次“炒鞋”風波,除了跟一些敏感事件有關,本身“韋德之道4”是全明星限量款,發售數量非常少,現在這款鞋已出到了七八代。這個鞋款確實有代表性,但目前價格過高了。
梁婧:我認識的球鞋賣家說,以前被爆炒的椰子(YEZZY)球鞋現在兩雙才賺600元,在當前行情下已經算不錯了。球鞋市場以前是“小火慢燉”狀態,現在突然間“急火爆炒”了一下。
李程:球鞋理論上可以無限生產,為什么控產?
張亮:大家低估了世界市場對球鞋消化的能力,增加產量是有風險的,會降低品牌的單品價值。體育藏品本來就是物以稀為貴。
思遠:球鞋也有“咖位”。收藏球鞋并非“是鞋就藏”,每雙鞋有屬于自己的故事。一是承載著鞋迷的IP回憶和故事;二是制鞋工藝上,確實賦予藏鞋美感和收藏價值;三是最開始鞋迷是通過鞋找到共同的社交語言、社交貨幣。
球鞋的“飯圈文化”
李程:球鞋收藏到底是有價值,還是割韭菜,就要了解這個圈子和文化。張亮給大家介紹一下。
張亮:球鞋文化在中國90年代末就誕生了,2004年左右國內出現第一本球鞋雜志,算是“里程碑”,后來喜歡的人越來越多,加上一些文化綜藝的宣傳,這是推動球鞋發展的重要環節,讓球鞋從“球迷圈”破圈進入“潮流文化”中,受各種因素影響,需求量變大,品類更豐富,價格水漲船高。
李程:以前說起國產鞋,就是“便宜、實惠、耐造”。如今,伴隨著“國潮”這個詞的興起,很多國產球鞋品牌也舊貌換新顏。怎么看國產品牌球鞋的現狀?“炒鞋”風波,國產鞋是不是“樂見其成”,甚至參與其中了?
思遠:10年前,國內體育品牌和國外品牌的差距是全方位的——包括產品設計、價格、營銷方式、廣告調性、代言人,和由此形成的“品牌氣質”。尤其是代言人,國際品牌只簽NBA頭部球星,國產品牌最多是普通球隊的主力或豪門的邊緣球員。早在幾年前,國產代言人的“咖位”明顯上來了,至少是大家公認的明星球員了。當然,國潮球鞋品牌的氣質、價格也變了。
張亮:國產球鞋品牌整體發展已經比較成熟。因為它們更加相信年輕人對市場的把握和敏銳度,也能抓住這波助力消費群體的喜好和調性。
梁婧:騰訊社交廣告曾做了個大數據調查——00后中85%不認為國外品牌優于國產品牌。他們對國潮品牌還是相當有自信。
球鞋交易平臺的尷尬與挑戰:既當選手,又當裁判
李程:球鞋交易平臺目前是如何運作、盈利的?
張亮:盈利包括幾大核心板塊——平臺用戶的球鞋交易中“抽水”,也叫傭金;還有一部分是自營,包括特殊款獨家發售的渠道;另外是借助大流量,在開屏、視頻或者社區內的推送中做廣告,最后一個板塊就是發售獨家周邊產品。
思遠:鑒定還收錢嗎?
張亮:鑒定部分收費,有免費鑒定,也有付費鑒定,但是鑒定已經不算是核心盈利來源,最大頭是在平臺上銷售球鞋的保證金。在球鞋完成銷售流程之前,會有相當大數額的保證金留存在平臺上,對于一個年流水過億的平臺,這是一筆不小的數字。
思遠:但平臺是不是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炒鞋”事件出來后,網上質疑平臺有 “左手倒右手”的嫌疑。因為理論上,成為行業風向標的平臺,在二級市場擁有重要的定價權,可以利用消費者的“信息差”收割一部分“韭菜”。
張亮:很多人有這樣的評價。平心而論,這些平臺的售后服務確實需要進一步加強,雖然現在有整改措施,但這方面還有待加強。這個局面恐怕會存在很長一段時間。怎么辦?消費者的消費教育是重要出發點,比如要提倡理性消費、把“炒鞋”的概念降下來,更多倡導球鞋的文化與內涵。
梁婧:球鞋圈也有“二八原則”,毒APP2019年的數據顯示,88%的普通賣家貢獻了54%的交易額,12%的專業玩家貢獻了幾乎持平的交易額,占比46%。這也說明,專業玩家的輿論話語權、商品資源壟斷越來越集中,可以幫平臺沉淀用戶和流量,當“炒鞋”游戲開場,哨聲一響,裁判會怎樣搖擺?
年輕群體的“財富焦慮癥” 如何引導“鞋穿不炒”?
李程:現在很多人,尤其是年輕人,患上了“財富焦慮癥”。從比特幣到盲盒再到球鞋,這么多人到圈子里來,張亮,你是高興還是擔憂?從市場角度,消費者和商家是交易自由,但從“鞋穿不炒”和防止年輕人“投資焦慮”盲目跟風、防止“惡意坐莊、割韭菜”的角度,主管部門是否應該進行一定的限制和規范?
張亮:年輕人對財富的需求肯定有,焦慮癥也有,但受限于財富獲得渠道和專業理財的高門檻,從身邊的興趣愛好和自己所擅長的領域下手成為他們賺錢的手段。很多年輕人在大體育文化中成長,當發現興趣愛好可以賺錢,很多人也就慢慢投入其中。
思遠:95后、00后有專屬的部落化思維和交流方式,雖然在財富焦慮癥的影響下很多人會做各種不同的嘗試,但實際上他們的抗風險能力比較弱。因此相關主管部門要防止惡意莊家割韭菜。
但總體上,首先監管對鞋圈來說,未來更多是“被動或補救性”的。鞋圈還是小眾市場,只有出現極度夸張和負面影響的情況,監管才會介入;其次未來更重要的是,用技術作為重要的監管和規范手段,畢竟是電子商務交易,我國現在的電子商務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反壟斷法,明確規定了平臺的責任,對平臺交易行為要“可溯源、可追查”。如有大數據殺熟、左手倒右手“刷單”炒作的行為,一經發現,予以重罰。
梁婧:金融監管上要下狠手。在整個“炒鞋”鏈條中,金融機構提供杠桿式的資金,在某種程度上催生“炒鞋”泡沫。

坊間曾說,“70后炒房,80后炒股,90后炒幣,00后炒鞋。”“球鞋一面墻,堪比一套房。”據報道,2019年8月19日,26款熱門球鞋單日...
[詳細]
- 奧康舒適無定式,陳偉霆推薦的雙11好物清單來了
- 城市守護計劃:奧康,用溫暖點亮城市之光
- 奧康步步為盈,陳偉霆化身都市行者
- 奧康國際:堅守匠心追求“匠新” 3.0系列拿捏多種穿著場景
- CELINE 推出 Huntington 運動鞋
- 被N多明星種草的意爾康板鞋,看看你和誰撞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