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鞋網-生產管理】創造了中國制造奇跡的主體過去或現在看來不在于國有企業,而在于民營經濟。值得關注的是,絕大部分的民營經濟,尤其是出口導向型的企業自覺或不自覺的在過去30年中選擇了代工模式。 代工對于中國經濟,尤其是對于中國制造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進入21世紀以來,由于國際經濟環境的變化,國內對代工模式的質疑聲不斷,甚至出現了妖魔化代工的現象。 中國的代工模式是否已經到了末日,抑或中國代工模式是否到了非轉不可的境地,這是學界與實踐界經常探討的問題。
我認為,代工在中國并非到了末日,尚處于快速發展階段。這一模式是中國經濟騰飛的重要代表,而且在未來的二三十年必將或仍將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點。但環境實實在在的變化,迫使這些企業必須做出選擇與變革,他們面臨的變革包括三條路徑:轉行、轉移、轉型。
轉行是代工企業主,尤其是中小代工企業主的重要選擇之一。目前從中國制造版圖逐漸消失的是低端的代工企業,比較典型的是制鞋業,制衣業、玩具制造業等。在勞動力成本上升,土地成本上升,原材料成本上升,尤其是人民幣匯率持續升值的背景下,做出改變是我國中小型代工企業的必然選擇。筆者2008年曾對陽江刀剪產業進行了長期的跟蹤研究,結識了一批刀剪產業的代工企業主,由于環境的變化,許多企業主早已轉行,從實業投資者變成了地產、金融投資者。當年一位企業主因為對《新勞動合同法》的不認同,同時也由于受到次貸風暴的影響,遣散了工人,關閉了工廠,徹底告別了代工生涯,成為了地產、金融業的活躍者。
轉移是部分代工企業的選擇之一。有報道稱珠三角、長三角的許多制鞋企業都已經破產倒閉。實際上大部分企業是轉移到了東南亞、南亞等地區,這是該類企業在全球范圍內上演的周期性產業轉移。有人建議這類企業可以向中國內地轉移,其實不然。因為中國內地與沿海地區同樣面臨成本上漲、匯率變化的壓力。而且基于環境保護等原因,有志向的地方政府也并不歡迎小、散、亂的低端代工企業,他們渴求的是類似富士康這一類的高端代工企業。因此,向內地轉移并非一個好的選擇,向東南亞、南亞甚至非洲等國家或地區轉移,是這一類代工企業的選擇。
盡管有上述兩種途徑,但對于中國代工而言,轉型無疑是最佳選擇。因為中國經濟仍處在高速增長的周期中,而且中國制造的全球優勢并未實質性改變。轉行會進入自己不太熟悉的非實業領域,轉移可能會錯過國內市場快速增長的機會。因此,對于大部分代工企業而言,最佳選擇還是轉型,成為高端制造業者,甚至成為品牌締造者。但客觀而言,傳統代工企業的轉型并非易事,正如某些企業主所言,轉型是找死。近十年來,轉型成功的企業相對比例盡管不高,但絕對數量并不少,這些企業的經驗表明,如何避免轉型即死是有戰略與戰術可究的。如何從低端的代工(OEM)向高級代工(包括ODM)甚至OBM轉型值得我國大多數傳統代工企業思考。
近日,筆者參觀了中山一家專業生產電源類產品的代工企業。該企業在全行業一遍哀鴻的背景下,2011年逆勢獲得110%的增長,2012年上半年已經獲得近70%的增長,其做法具有相當的借鑒價值,值得其他代工企業,尤其是中小型代工企業思考與借鑒,我歸納有以下幾點值得借鑒。
一是管理者心智的轉變。2010年,這家由兩位傳統代工企業出身的創業者創辦的企業,在經歷了近10年緩慢的發展后,引進了一位新的合伙人,他在東莞一家大型代工企業擔任技術總監一職,同時剛剛獲得MBA學位。他的加入,讓這個管理團隊產生了質變,徹底改變了前兩位的管理心智。從單純的做生意,向真正的做企業轉型,并逐步有了清晰的發展戰略。
二是堅持長期戰略導向。經過多次反復的探討,最終管理層決定將戰略定位于打造世界級的電源產品企業,不進行多元化擴張,專注集中于這一市場。將高級OEM和ODM很好完成的背景下,公司將完善自主設計與研發的能力,成為世界一流的專業化電源生產企業。
三是專注于技術積累。由于新加入者的技術背景,使得公司非常注重技術的積累,短短兩年多的時間,公司逐步建立起了自己的研發體系,并獲得了十余項的質量認證,受到了摩托羅拉、松下等大型企業的關注,同時也開始自行設計產品,進入到了ODM階段。
當然,還有一類代工企業,因為意識不夠,總在緬懷過去的美好時光,期待往日光景重現,對于環境變革不夠敏感,甚至還逆勢而為,加大傳統代工模式的投入,結果成為了溫水里的青蛙。在經濟景氣周期中,還能勉強維持一段,一旦遇到經濟不景氣,則很快面臨破產、倒閉危機。
終究,沒有志向的企業在環境變化時是沒有前途的,那些有志于成為偉大企業的代工者,經過深思熟慮的變革,在一輪又一輪的環境變化中堅持了下來,并成為了最終的勝利者。這一類轉型成功的代工企業仍將繼續延續中國制造的奇跡。(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合作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