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級購物中心太“辣” 一線奢侈品牌如何生存?
【中國鞋網-要聞分析】如果你是一家奢侈品牌的中國區負責人,而你的又不是天天出現在時尚雜志前幾頁的那種,尋找店鋪這件事可能會讓你很心煩。
“在中國,運營水平高的購物中心只有很少幾家,要找到一個滿意的店鋪非常困難。”意大利奢侈皮具品牌Tardini大中華區負責人賀斌說,最近一段時間,他在北京接觸了不少購物中心的租賃部。
眼下中國房地產業不景氣,但每年還是不斷有新的購物中心落成開業,由于黃金地段早已被占滿,它們的選址就已經不夠理想,開發運營水平的低下更讓這些購物中心困難重重。
有些購物中心采用了莫名奇妙的、讓顧客暈頭轉向的內外設計;很多購物中心讓停車成了令人頭痛的難題;不少購物中心在“養”了許多年之后,仍然門庭冷落。
這些購物中心愿意給出優厚的條件讓一家奢侈品牌入駐,即使品牌剛進中國不久,知名度還有限。但賀斌覺得,雖然成本低,店鋪開在這些購物中心往往做不出生意,對于新購物中心的邀約,他感到遲疑。
然而,在北京的新光天地、上海恒隆廣場、國金中心、杭州大廈這些國內公認的最好的購物中心,完全是另一番光景。來自全世界的各路品牌排起長隊,盼著搶到哪怕一個轉角的小店鋪,如果品牌資質不夠好,恐怕連遞材料、排隊的資格都沒有。
賀斌非常熟悉這一套流程,在他掌管意大利奢侈品牌Kiton的時候,杭州大廈的租賃部門就曾派人三度前往北京Kiton門店,嚴苛考核各種細節,最終經過投票,才終于在杭州大廈為Kiton定下一個店鋪。
國內屈指可數的這幾家購物中心運營成熟、品牌組合恰當、客流量大,如果能擠進去,銷量通常不用愁,對于那些小眾奢侈品和時尚設計師品牌,上海恒隆廣場的店鋪是足以拿來去二三線城市吹噓的資本。
頂級購物中心長期一鋪難求,一些 “托管公司”和“中介公司”應運而生,購物中心將店鋪交給托管公司,托管公司再向外租賃。中介公司積極聯絡那些剛剛準備在中國拓展的品牌,承諾幫助品牌拿下一個理想的店鋪。
這些公司與購物中心的租賃部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有時候他們確實能夠達成使命,但服務費常常是很大一筆錢,至少耗去店鋪一個月的租金。
“購物中心開出條件太‘辣’,我就算進了,也不一定能賺到錢。”上海道賓商務咨詢首席顧問蕭長明說。
這位來自新加坡的商人在中國做了三十年生意,主要集中于商業地產,最近幾年他代理了一家意大利皮具鞋履品牌。
他曾委托中介公司找鋪,不僅服務費很高,購物中心開出的租金標準也極為苛刻,他最終選擇了放棄。
在中國,當小眾品牌遇上頂級購物中心,潛規則有時會產生決定性的作用。不少品牌負責人私下抱怨,租賃部那些手握鋪面權的核心人物,過著“皇帝般的日子”。
許多品牌都愿意通過商業賄賂換來一個好鋪,他們排著隊,找各種門路送錢,與行賄官員沒有什么兩樣。幾年前業內有名的一家頂級購物中心,曾發生租賃部多人受賄,引發老板震怒,一次開除多名員工的轟動性事件。
西方來到中國,會遇到許許多多此類價值觀的考驗。他們抱怨內地缺少香港廉政公署或西方國家類似的監管機構,但往往最終是他們選擇妥協。
所有購物中心都青睞那些來自大型集團的一線奢侈品牌,他們不僅能帶來銷量,還能提升商場的形象和人氣。路易威登、卡地亞、普拉達們在中國度過了一段非常美妙的日子。
大約四年前,在中國西部某省會城市,路易威登的門店在當地最好的購物中心開幕。深受當地居民歡迎,新婚的夫婦帶著攝影師,在路易威登的櫥窗前拍攝婚紗照。
很快引起嘩然的是,路易威登附近的一家肯德基和一家麥當勞,在店鋪開幕前后幾天悄然關張。
當地居民猜測,為了保護奢侈品牌周圍的氛圍,商場主動結束了與快餐店的租約。
足見一線奢侈品牌集萬千寵愛于一身。業內熟知的是,上海南京西路一家購物中心對一家意大利奢侈品牌旗艦店前幾年免租,還給出了高達數千萬人民幣的“裝修補貼”。
無錫的一家購物中心,為了贏得一家法國奢侈品牌的入駐,同樣“倒貼”了數千萬元。在中國內地,最近幾年購物中心給頂級奢侈品牌的裝修補貼標準大約是每個柜臺數十萬元。
一些一線奢侈品牌就這樣被沖昏了頭腦,在購物中心重金誘惑下決定進駐。他們不久后發現,購物中心的開發商只租不“養”,不懂得運營,人氣提不上去,店鋪銷量慘淡。
恒隆集團主席陳啟宗曾舉例說,他曾在一家水平不高的購物中心里發現一家一線品牌。他認為,這家品牌當初一定是因為貪圖裝修補貼,才會開出這樣一家不合理的店鋪。業內最近幾年陸續傳出了一些一線奢侈品牌關店的消息。
勢單力薄的小眾奢侈品牌,糾結于是否要動用灰色手段擠進最好的購物中心;眾星捧月的一線奢侈品牌,很可能在轉冷時猛然發現,“裝修補貼”其實是一劑甜蜜的毒藥。
中國商業地產是失衡的,市場規則遠比西方混亂,找鋪開店,不是件容易的事。(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合作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