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資自主 是自主汽車工業的“救贖”還是跨國巨頭“摟錢的耙子”】
在十二五期間,中國自主品牌汽車市場比例將進一步擴大,自主品牌乘用車國內市場份額超過50%,其中自主品牌轎車國內份額超過40%。此外,中國汽車業將從依靠內需市場,轉向出口,2015年自主品牌汽車出口占產銷量的比例超過10%,“自主黃金十年”即將開啟。未來我國汽車增長潛力市場已經向二、三線市場,四線城市和農村市場轉移。合資企業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紛紛推出自主品牌計劃并且已有初步成果。
從跨國車企看,中國已經成為其巨額利潤的最主要來源地,系關生死存亡。這可以看做是其“更加積極”的本地化發展戰略和全方位的攻勢。以合資企業背景生產自主品牌無疑是一個既能保持一線市場,又能拓展新興市場的舉措。
從發展自主汽車業,“自主黃金十年”進入“多元時代”,是多種模式推動“中國創造”的突圍。對于獨立自主研發的本土品牌,雖然銷量不俗,但在利潤最大的中高級市場卻乏善可陳,雖然多次沖擊這一細分市場,但往往因品牌與技術的落差而事半功倍。而合資自主模式能借助合資方的全球資源,和自己多年來的技術吸收提升,從而事倍功半。不過,這種模式還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技術邊緣化和空心化的尷尬。
從合資自主品牌和本土自主品牌的競爭關系來看,合資企業加快自主品牌的布局,一旦形成規模,將給本土汽車廠商帶來壓力,今后在二、三線城市市場的競爭將更加激烈,這就需要本土車企繼續加快技術升級能力和創新水平。
【車企合資股比放開 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
整車合資企業,外資持股比例不得超過50%,至今已延續16年之久。如今,這項政策已成為繼《構成整車特征的汽車零部件進口管理辦法》之后,我國對外來投資方面設限的“最后堡壘”。此時此刻正值新版中國汽車產業政策制定的敏感時機,整車企業合資股比之變,事關中國汽車業和全球第一車市的未來大計。
全球汽車產業競爭日趨激烈,中國作為世界最大汽車市場已經成為跨國汽車制造商最大的“聚寶盆”,關于控股權的爭論將會越來越激烈。因為放開整車企業中外合資股比50%的底線,意味著他們獲利將更多。獲利更多,便意味著他們未來繼續并購中外整車企業合資股份的實力繼續增加。有數據稱,中國汽車產業巨額利潤外流仍將持續二十年之久。股比50%底線一旦放開,將會加速巨額利潤外流。
回首來看,股權比例控制的意義,雖然并不等于實際控制權的分配,但一定程度上,還是對中國汽車產業發展自主汽車工業起,爭取了空間和時間,對于剛剛起步自主創新的國內汽車企業來講是必要和重要的。隨著國家對零部件產業已完全放開,絕大部分合資企業通過采購獨資零部件公司的產品,或進口零部件的方式,來轉移合資企業的利潤,這一做法也無形中增加了合資品牌的制造成本,使股比限制“名存實亡”。 對于合資產品占“利潤大頭”的國內大型汽車集團,一旦政策放開,國際巨頭將來將獲得許多企業的控股權,或是設立獨資企業,汽車業隨著展開殘酷的洗牌,以合資壯大的大型國企勢將被“空心化”,被推至競爭的最前沿。但是“一味靠政策保護,不會出一流的企業一流汽車大國”。合資股比放開是遲早的事情,“股比限制”從整個中國汽車業發展的長河中只能是暫時的,所以說留給中國汽車工業自主創新的時間已經不多。
【為了“中國制造” 請不要“兄弟相煎”】
關于近日國內兩大本土乳品巨頭“天價抹黑”事件,有專家也引申到汽車業內進行反思。“天價抹黑”事件是一場本土品牌的惡性競爭,結果是在互相詆毀中,最終都被消費者拋棄,而進口品牌奶粉已經成倍地漲價。它的惡劣影響已經不是簡單的對商業倫理道德的違背,而是對整個“中國造”聲譽的打擊。
目前,本土汽車品牌還大都集中在低端市場,競爭非常慘烈。本土品牌之間是榮辱與共的關系,單個汽車品牌的強大,一定是建立在整體強大的基礎之上的。每個品牌的進步都會讓中國車的整體印象加分,互相攻擊只能讓本土品牌整體上失去消費者的信任,而在廉價、劣質、低檔的本土品牌整體形象之上,不可能有哪家會真正成為贏家。因此,只有中國汽車整體形象真正得到改善之后,他們才有可能取得與合資或者進口汽車品牌真正平等的市場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