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鞋網-戰略管理】 政府要建立良好的市場秩序
贏周刊:政府在經濟轉型中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
許小年:我認為經濟轉型需要“傻”一點的政府。凡是市場經濟發達的國家,政府都是比較傻的;政府比較聰明的地方,經濟(往往)發展不起來。
贏周刊:政府應當如何提供企業發展所需要的支持政策?
許小年:(我認為)企業不需要政府的扶持,優惠政策也根本不需要。中國的企業家資源世界罕見,(有)粵商、閩商、浙商、蘇商、徽商等等。只要我們放手讓企業家去創造,他們就可以適應市場上任何嚴峻的挑戰。我對中國企業的創新能力一點疑問都沒有,我擔心的是政府,特別是聰明的政府。政府不要說給企業營造良好的環境,(在政府的)干預之下,企業的經營環境沒有在改善,而是在惡化。
讓企業做創新,政府一定要建立一個良好的市場秩序。有三個層面,第一是政府要減少或取消對市場的任意干預。政府的干預將市場規律、市場秩序全部打亂了。在古代,中國也好,世界也好,很早就有市場了,而且市場都是有秩序的,這是自發的秩序,這是市場交易者之間形成的對于規則的共同認可。因為認可這樣的規則,可以使交易的各方從交易中獲利。不要一講秩序就想到政府。建立市場秩序首先要管住政府這只閑不住的手,要減少政府對市場的任意干預。
國企應該退出市場。國企在市場上不停的競爭,破壞了市場秩序,而且是政府作為,不是商業作為,經營的時候微利可以做,虧損也可以做,領導交給(它們)的任務不是賺錢,而是社會穩定。他們一關門,有很多人失業,社會(可能就)不穩定了,所以國企可以不計成本的在市場上呆下去,市場優勝劣汰的法則就不能起作用,產品價格賣得很低,他們不計成本,怎么跟他們競爭?一些行業就是因為大國有企業一做,就算沒有市場準入壁壘,民營企業也不敢進去。
董明珠:我們在發展過程中,很多人說,(你的企業)做得這么大,(你是)跟政府如何搞好關系的?(大家)覺得兩者是關聯在一起的。其實,我們面對市場銷售產品,不需要關系。如果全中國13億人都用格力空調,我們的市場多么大,為什么要找關系?全世界70億人都用格力空調,我為什么要用關系?唯一的挑戰就是自己將產品做好,無所謂怎樣的關系,用自己的真誠打動市場。
企業應積極調動創新因素
贏周刊:企業轉型的關鍵在哪里?
董明珠:專業化的企業成為民族品牌、走向世界的道路就是自主創新的道路。2001年開始,我們就無條件、無限制的進行創新,(研發部門)要多少費用就給多少費用。2001年(獲得)的專利是226項,沒有一項是發明專利,都是修改和實用型的。從2001年到現在為止,(我們)擁有1000多項的發明專利,不是低級的發明,而是挑戰整個行業的技術,而不是改造的技術。
劉克振:現在是創新經濟時代。人類從60年前從農業經濟轉到工業經濟,再進入知識經濟的時代,現在是創新經濟時代。工業經濟時代最重要的是資本和人力,知識經濟時代最重要的是知識,然而現在,要想獲得知識就可以在百度、谷歌上找,知識經濟已經成為過去。現在是創新經濟時代,創新最重要。任何產品都可以被量產,被大量的制造,被產能化。中國很多商品都產能過剩,所以要去研究市場上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我認為)需要的是顧客的體驗。現在,先進國家不缺房屋和食物,大家缺少的是各種各樣的體驗,體驗經濟才是市場的主流。體驗是基于市場資訊的發達、網絡的發達。量產的效益已經不是問題。由創新經濟引領下的體驗的價值,才是未來經濟成長的硬道理。創新并不是拍腦袋在樹下想點子后進行創新。(我們)需要跨領域整合,需要認真創建新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尋找創新的種子。
贏周刊:在創新經濟時代,企業應該怎么做?
劉克振:前一陣子IBM有(一項)全球CEO調查,他們認為現在企業需要做的重點,第一是釋放員工的創意,現在是創新經濟時代,一個企業必須將它的組織結構和制度調整為讓員工創意充分的體現,過去的組織是金字塔組織,不利于員工創意的實現。在公司內部建立創新平臺,將組織變成扁平化,甚至建立各種各樣的委員會。第二,企業不可能閉門造車,必須跟著外部來做,還要跨領域合作,跟國外的合作、跟高校的合作、跟研究單位的合作等等;這些合作必須由經營者領導,領導組織走出去,勇敢地跟外部合作。第三,重視客戶體驗的創新計劃。顧客體驗才是現代經濟和價值的關鍵。我們做科技的,也必須要重視科技的計劃體驗。蘋果電腦因為重視客戶體驗才變成最賺錢的公司。在公司內部建立以客戶為目的的企業宗旨,跟客戶充分的互動,必須在公司內部由經營者領導,做扎實的創新文化的建立。
贏周刊:從具體操作的層面看,企業的經營思維還要如何轉變?
劉克振:企業應該把過去拼利益、拼增長、拼賺錢的粗放的思維轉變為利他的思維。企業的著重點并不是如何賺錢,而是如何專注。這種思維,在《從優秀到卓越》這本書上講得很清楚,(作者)認為卓越的企業有三個圓圈。一是企業經營的出發點,是由利他的愿景和利他的熱情出發的;二是,在你的專長中專注,在行業中成為頂尖;三是將熱情有效的復制,你的企業就變成了偉大的企業。所謂的賺錢,是這樣操作的自然成果。舉例來講,可口可樂賣的是糖水,但概念不是賣糖水,而是賣快樂,賣的是快樂的理念。復制到全世界,每一個角落都有可口可樂,就算你不喝,也會認可可口可樂的快樂。谷歌和蘋果電腦為什么這么成功?他們的創辦思維并不是想賺錢,谷歌做搜索引擎是給同學免費用的,做到最后變成了賺錢的谷歌。以利他為出發點,以卓越為手段,以有效復制的模式,作為企業的理念,是轉型應該考慮的。
伍淑清:現在一些企業比較急功近利,賺快錢之后就移民享福,或者是不規范的做企業,這是最大的問題。做企業,關鍵是讓員工覺得企業是家,做到客戶滿意,股東投資也有回報。
產權保護是當務之急
贏周刊:在推動企業創新方面,政府還可以有些什么作為?
許小年:首要是產權保護。不單是知識產權保護,而是意義更為寬泛的產權保護。要讓企業家安心在這塊土地上經營下去,就不能讓他整天提心吊膽,要用法律的形式做出可信的承諾,要讓企業感覺到財產權是受到保護的。如果企業不能安心地經營,還談什么轉型?企業主根本不會長遠考慮,即便轉型也只會是另類的轉型。另類的轉型是什么?就是移民。企業家跑了,不好玩了,因為規則是怎么回事,自己說不清楚了,感覺不安全了。我現在看到另類的轉型越來越普遍,不僅僅是企業家移民,高薪白領都在移民。還有很多企業家紛紛放棄實業,轉向投資,沒辦法做了,太辛苦,工商稅務、計劃生育、環保、街道(等部門)一天到晚來騷擾,實在無法應付,算了,做投資,這樣輕松一點,讓別人處理這些頭痛的事情。特別是現在經濟增長速度放慢,稅收要完成有困難,于是各地的稅務主管部門翻箱倒柜,挖地三尺,查祖宗三代,欠稅補交,還要借稅,這么折騰的話,怎能讓這些企業家有安全感?怎能讓這些企業家能夠安心在這里經營下去?所以,產權保護是當務之急。另外,還應該司法獨立。
董明珠:國內一直強調要保護、支持、鼓勵企業自主創新。政府可以給我們的支持是什么,就是環境。創新很辛苦。我們拼命努力搞一個開發,搞一個離心機,某一個部件進行了上萬次報廢的過程,一次報廢就是幾百元(損耗),我們的技術研發成功后,離心機是比較難抄襲的,但家用空調很簡單的,模仿一下就可以做得出來。政府要加快速度,營造公平的環境,企業才能具有真正的競爭力。(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