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鞋網-經營管理】知行合一才是企業所有經營行為的正果。
行為整合解決企業的日常運作行為問題,是要統一我們的行為和話語,使它們在任何時候、面對任何人都是一樣的,實現知行合一。只有這樣,企業才能夠結束自我沖突,高效協同。為了能夠更加淺顯和實際的探討行為整合這個課題,這里要講一個很著名的關于猴子的實驗。
1、從猴子實驗說起
這個實驗本是用來解釋很多關于人、人類和道德的話題,我則發現,它對企業行為演進也有著驚人的刻畫力。
以下是實驗的過程或者故事的開頭。其中的籠子我們就可以比喻為一個公司。
把五只餓極的猴子關在一個上頭有一串香蕉的籠子里,實驗人員裝了一個自動裝置。一旦偵測到有猴子要去拿香蕉,馬上就會有水噴向籠子,而這五只猴子都會一身濕。首先有只猴子想去拿香蕉,當然,結果就是每只猴子都淋濕了。之后每只猴子在幾次的嘗試之后,發現都是同樣的結果。于是猴子們達成一個共識:不要去拿香蕉,以免被水會噴到。
一個有行為契約的小團隊就這樣形成了。
實驗繼續進行:
實驗人員把其中的一只猴子釋放,換一只新猴子A關到籠子里。猴子A看到香蕉,馬上想要去拿。結果,被其他四只舊猴子狠狠揍了一頓。因為其他四只猴子認為新猴子A會連累他們被水淋到,所以制止它去拿香蕉。猴子A嘗試了幾次,不僅被打的滿頭包,也沒有拿到香蕉。當然,這五只猴子就沒有被水噴到。后來實驗人員再把一只舊猴子釋放,換另外一只新猴子B關到籠子里。猴子B看到香蕉,也是迫不急待地要去拿。結果,一如剛才所發生的情形,其他四只猴子同樣狠揍了B一頓。特別的是,那只猴子A打的特別用力(這叫老兵欺負新兵)。
猴子B試了幾次結局總是被打的很慘,只好作罷。后來慢慢地一只一只的,所有的舊猴子都換成新猴子了,大家也都不敢去動那串香蕉。但是他們都不知道為什么,只知道去動香蕉會被其他猴子痛扁。
這就是“傳統”的由來,切實存在的、影響深遠的組織行為文化(或者只能叫潛規則)形成了。這個故事被用來介紹企業文化的建立,尤其在企業行為整合和固化方面有很好的寓意。
2、從企業實踐導入
行為整合包括兩個基本過程,一個是學習和應用企業理念所倡導的行為規范,另一個是卸載與之相沖突的行為規范。所謂行為規范,是指企業的理念和價值觀在行為上的表達方式。關于表達方式,我們已在前面結合理念和價值觀進行了討論,這一章主要討論行為整合的過程。
行為整合是應用和實踐企業價值觀的過程,也是一種客觀需要。一方面,企業將價值理念與現代商務緊密結合,通過貫徹具體而詳細的行為規范來向員工傳達企業的文化,并以此作為評估員工職業表現的依據;另一方面,員工通過學習和掌握這些行為規范來學習和掌握現代商務知識、技能和工作方法,從中體會企業文化的內涵,使自己成為現代商業文明的一部分。
需要注意的是,“知”乃“行”的前提。“利之所趨”是人們的一種普遍的心理,企業應以利益為導向激發員工自律意識,從而使員工明白,每一個行為都是企業整體利益與員工個體利益進行的“價值——利益”的形式轉換,只要付出就有回報,由此激發員工群體的盡責意識。
當然,行為整合的融會貫通或“知行合一”過程并不是自然完成的,而是要找到一種理念或稱價值觀的啟示,在啟示的引導下逐漸完成。
借鑒猴子實驗的結論,我們發現文化確實可以構建,秩序確實能夠出現,但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大家都知道不能動香蕉(現實中的香蕉可能是業績、晉升機會等具有足夠吸引力的東西),但誰也不知道為什么不能動。因為不能動,所以不能動。這種“不能動”的理由早已與最初會被水淋的理由南轅北轍。而且,團隊的成員都被蒙蔽,不再敢去嘗試,不再試圖了解事實的真相。
正如在企業中,員工達成共識的、習慣性的固化行為模式是企業文化的重要組成。無論這個固化的行為模式是好或壞,只要員工形成意識上的認可,它便會傳承下去。
其實,實驗還有另一層現實意義:無論猴子的行為如何演變,都是實驗設計的直接結果,如果發現了不健康行為的存在,輔以正確的、恰當的引導和啟示,依然能夠重建良好氛圍。這個引導和啟示,就來自于企業理念和規范,它驅動我們在“自利利他”的同時,不斷獲得職業的快樂和幸福感。幸福是一種內在而沉靜的感覺,沒有內心的不自在。“知行合一”的結果就是內心的自在和舒適,即良好的自我認同。(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合作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