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鞋網-廣告公關】在熒屏清一色“海外模式”綜藝節目的圍攻下,國內團隊自主研發的娛樂產品顯得聲勢寥寥。然而勢單力薄的本土節目中卻也不乏“黑馬”,《非誠勿擾》、《全能星戰》等不但在國內取得了良好的收視效果,還成功“外銷”,實現了本土節目模式輸出國外的“逆勢出擊”。為數不多的國產優秀節目模式的成功輸出,引發了人們對中國電視節目市場的思索:是什么制約了國產節目模式的發展?中國原創電視節目模式何時才能真正崛起?土生土長的內地節目模式又該如何開辟更大的海外生存空間?
在荷蘭電視制作公司Endemol亞洲行政總裁阿里陽·范米爾洛看來,“一個想法可以變為一筆財富”。對國內從業者而言,要想擺脫高價購買國外節目版權的舊階段,用新穎想法令中國電視節目模式“突圍而出”,就必須要在穩健發展的同時適應國際傳媒經營方式的新變化,而作為指導實踐的前提,從業者生產理念上的革新就顯得尤其重要。
轉換定位,事業單位融入內容產業
自身定位的變更是以電視人為代表的傳媒從業者需要面臨的首個觀念變革。
隨著生產專門化的發展,世界范圍內,媒介行業已然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條。作為亞太地區電視行業最為發達的國家,韓國娛樂節目制作的奧秘就在于節目從制作到播出,從招商到銷售,都形成了環環相扣的分工體系。這其中每一道工序都有大量電視傳媒企業參與,不同類別的企業實體各司其職,并取得相應收益。專門化的分工體系與市場化機制的引入,將傳統電視節目生產納入到龐大的傳媒內容產業,不但增加了創作的靈活性,也提高了效率和質量,促成了制作精良、引人入勝的諸多節目產品。
然而目前,國內電視節目制作的產業化程度整體上并沒能趕上世界的步伐。盡管中國傳媒界在近20年里完成了初始的商業化進程,但受社會及歷史因素影響,作為長期承擔宣傳教化職能的專門團隊,包括電視在內的大眾媒介都難以擺脫事業單位的傳統定位。這種以事業性質自居的心態導致國內電視節目研發陷入瓶頸:一方面,電視從業者擁有一定的思維定勢,將內容生產局限在新聞宣傳領域,阻礙了節目形式的創新與發展;而另一方面,“事業性”單位令行禁止的被動性,也導致一些電視臺缺乏產業概念,缺少市場化的長遠戰略目光,導致競爭中處于劣勢。
而審視國內節目模式出眾的電視單位,它們無一不是轉變了定位,積極增強與產業上下游環節的合作,以融入國內外日漸完善的內容產業鏈條。河南衛視與視頻網站愛奇藝聯手打造的產品《漢字英雄》,就可謂是節目模式成功創新的典范。也惟其如此,國內電視節目開發才能夠融入新的活力因子,增強主動性,為提高國產電視節目形式的國際競爭力創造前提條件。當前日漸明晰的制播分離趨勢,不斷發展壯大的民營制作公司力量,這些跡象都為電視單位轉換定位融入內容產業創造了諸多利好條件。只有當電視臺樹立了產業意識、市場意識與競爭意識,著力提高作為內容產業產品的節目質量,國產電視節目的質量才真正具備立足國際的可能。
孵化創新,為原創節目留足生存空間
在熱鬧喧嘩的國內電視節目市場上,引進版權類節目占據了國內電視節目市場的半壁江山,各級電視單位普遍寄希望于復制國外節目的成功經驗,但類似節目的“井噴式”出現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扎堆撞車的亂象。僅在2013年暑期檔,我國衛視平臺就出現了13檔版權引進類音樂選秀節目同步播出的尷尬場面;而歲末年初,除湖南衛視引進韓國版權的《爸爸去哪兒》之外,青海衛視引進日本版權的《老爸老媽看我的》同樣主打親子真人秀之牌,浙江衛視《人生第一次》雖然沒有引進版權,但主題與前兩者無二。衛視盲目跟風國外成功模式,一方面造成觀眾的審美疲勞,而另一方面也加劇了我國電視節目行業的惰性,持續消解著整個行業賴以生存的創新力。
原創節目模式的欠缺,行業創新能力的退化,讓國內電視節目市場繼續積貧積弱——我們可以引進風靡一時的電視節目模式,卻引進不了中國電視產業的未來,畢竟希望一個只會拷貝海外模式的國家在國際產業鏈條中占據一席之地,無異于癡人說夢。而要扭轉局面,國內從業者就必須要改變“拿來主義”式的路徑依賴心理,為原創節目模式留足生存空間,這不僅需要電視行業改變“唯收視率至上”的線性評估標準,為精彩的節目創意創造成長和完善的空間,更呼吁著國內電視節目創意孵化機制的出現。
意識到版權購買模式的被動性后,當前,有足夠實力的電視臺已經開始力推原創節目的研發生產進程。根據了解,湖南衛視、江蘇衛視已形成每年兩次向全臺征集節目研發方案的常態機制;上海廣播電視臺也設置了上億元的原創節目研發推廣資金,建立從總臺到衛視頻道的三級節目研發體系;浙江衛視還將于2014年舉辦“首屆中國藍電視節目原創模式大賽”,面向全國的創意人士“廣發英雄帖”。從“引進創意”到“輸出創意”,這樣的轉變注定是任重而道遠的,而“孵化創意”,注定是中國電視節目突圍而出的必由之路。
升級意識,精良創意仍需模式化開發
如果說自主研發的常態機制是孕育優秀節目創意的溫床,那么離開溫床之后,這些電視節目是否就能輸出海外?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事實上,優秀創意并非版權輸出的充要條件。拿湖南衛視來說,其王牌綜藝節目《快樂大本營》、《天天向上》都是富有競爭力的節目形態,與江蘇衛視成功輸出國門的《全能星戰》相比,前二者的精彩程度絲毫不輸。然而業已運作成功、形成品牌的這兩檔節目,卻都沒能打入國際市場,這其中關涉到的,絕不僅僅是簡單的口味不合問題,是欠缺的模式意識,讓國內許多優秀的節目創意失掉了在國際舞臺上大放異彩的機遇。
湖南電視臺制片人洪濤說,國內電視臺商業意識的薄弱,嚴重阻礙了節目的生產和輸出。一方面,國內電視節目制作對“模式”這一新型的傳媒商品缺乏概念,節目開發只粗略關注流程,效果嚴重依賴人員的臨場發揮,實難媲美于國際市場上擁有周密規劃方案的節目模式產品;另一方面,國內電視臺也欠缺“模式輸出”意識,未曾想過讓自己的節目模式供海外借鑒,因此少有參與節目模式交易市場。商業意識的淡漠,成為阻礙國內節目模式立足海外的最后一道關卡。
因此,只有突破了這道阻礙,積極參與國際交流,中國電視節目模式以一定規模輸出海外的局面才指日可待。這就需要電視從業者改變以往閉門造車、經驗至上的陳舊制作觀念,抱著參與國際競爭的目的對節目進行模式化開發,不但要意識到模式作為商品的重要性,還要像英國輸入中國的《中國達人秀》一樣,制作出詳盡、細致、操作性強的“節目圣經”。
國產電視節目模式輸出海外需要打破桎梏。當下,革新舊有的制作觀念和生產理念有助于衛視對引進版權節目熱潮進行冷思考,而從提高中國電視節目模式國際競爭力的角度來說,曾經引入的這些“洋娃娃”,正是幫助我們認清自身與國際間差距的工具書——活學活用、舉一反三,國產電視節目模式或能打一場漂亮的翻身仗。(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合作媒體: )